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污水提升泵【视频】“如果这是音乐,求求上帝,别让我下次再听它了”丨《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导赏-音乐之光Muselit

【视频】“如果这是音乐,求求上帝,别让我下次再听它了”丨《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导赏-音乐之光Muselit
波里尼演奏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导赏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导读:勋伯格(Arnold Sch?nberg)是谁?估计大家都知道。他的音乐如何?估计大家都很难评价。何谓新维也纳乐派?何谓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篇文章首先对勋伯格的创作生平作了简单描述,并对他的创作风格进行评述,从而带我们了解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
 19世纪末,浪漫主义晚期的唯我论把人带向类似于绝望的境地,一些作曲家要求超越与逃避自我,将个人感情从音乐中排除出去。以勋伯格(Schoenberg Arnol 1874―1951)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也就应运而生了。
 20世纪,西方的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绘画艺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等领域,它作为一种艺术思想与表现手法由来已久。表现主义是相对印象主义而言的,印象主义是欣赏和捕捉外部世界的光影色彩的印象,强调是一种客观的感觉。表现主义抓住的却是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感受和体验,着力挖掘的是精神世界深隐之处。勋伯格说 :“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这种表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体验,它是唯一真实的。

 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主要依靠自学成才,1894年曾随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学习对位,这是勋伯格一生中所得到的唯一正统的音乐教育课程。1911年至20年代,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前往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飙风铁马,1940年入美国籍。除了有大量的作品外,他还著有《和声学》(1911;亚当斯德英译本,1948)是当代最重要的和声论著之一;《和声的结构功能》(汉译本1981);另撰有《风格与思想》(1949)和《作曲基本原理》(1948),1907―1910年间作大量画幅,其中有不少为自画像。

一、勋伯格的浪漫主义
 勋伯格的音乐是从晚期浪漫主义出发,他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的根底,年轻时曾是瓦格纳的忠实追随者,所以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一些模仿的痕迹,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年),变化音体系的乐汇显然来自瓦格纳(1813―1883)的《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这是一首黑白的而不是彩色的施特劳斯(1864―1949)风格的交响诗;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3年)有些音乐有斯特劳斯的特征,乐队事实上与《英雄的一生》一模一样;《乐队歌曲六首》中的“渴望”又有马勒(1860―1911)的感觉。
 在1901年他创作了一部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歌剧《细语歌谣》。这个作品需要五个独唱演员、一个朗诵者、三个四部男声合唱、一个八部混声合唱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队(有八支长笛、十支号和七支长号),无论在音乐结构上还是在演出规模上,勋伯格都将浪漫主义表现到了极限。就连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如此庞大的交响曲作品形象在《细语歌谣》面前也为之逊色。这是勋伯格浪漫主义的巅峰时期。虽然他在写法上受到一些作曲家的影响,但在作品中已经能反映出他的创作精神。 
《月迷彼埃罗》讲解与演奏
 
二、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的转型
 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之后,勋伯格总是感到自己受到了传统的形式和技巧的抑制水原有纱,于是便开始退出浪漫主义领域,使音乐从自然音阶里甚至是调式里摆脱出来,越来越多地关注构思问题,而此时的他已不那么受人欢迎了。1907年《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公演,由于情绪变化幅度极大,大段的震音和靠近琴码的拉奏这些具有特殊演奏效果的演奏方式使听赏者难以接受,最后以公演的失败而告终。勋伯格从此以后的作品,逐渐抛弃了调性和传统的依赖于调式的作曲技法,摒弃了浪漫主义自传性、抒情性的特征。1908年他又公演了《室内交响曲》和《第二弦乐四重奏》,这两首作品出现了排除调性含义的复杂的和声手法,充斥了复杂的和弦和调性缺位林依婷,刻意追求对位。演出再次失败,听众不能理解他用音乐表现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压抑、恐惧、苦闷、绝望和疯狂的情绪。德国作曲家埃斯勒这样评价勋伯格:“没有使他出生的社会秩序变形,没有将它美化,没有给它涂脂抹粉。他在他的时代、他的阶级面前举起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所照出的不是美的,但却是真实的。”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实不容乐观,两次世界大战、多变的世界格局,使人目睹到的尽是绝望,人不知如何改变现实,而此时只有自己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巩固了表现主义的思想基础,就像勋伯格说的:“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全职家丁,那就是表现他自己飞蚂蚁。”
 勋伯格仍以革新的精神坚定地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此时他考虑的问题是没有了音的和谐标准生死谍变,没有了乐曲的组织,雷晓晨该如何进行创作,还有用非调性语言进行创作时如何做到理智地控制好旋律及和声的动力,以最直接的方式描述最真实的现状。在接触到德彪西、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以及马蒂亚斯?豪尔的音乐理论泰凌医药,他的音乐观也逐渐确立下来,但创作上依然没有明确的方向。他求助于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在康丁斯基的帮助下进行现代绘画,也由此总结出无调性音乐的原则:用简洁的音乐语言描写直觉,在极度的感情激动与特别简短之间的平衡,经过异化的富于表现力的和声。于是诞生了《五首管弦乐曲》(1909年)、音乐话剧《期待》(1909年)、配乐朗诵《月迷彼埃罗》(1912年)和配乐戏剧《幸福之手》(1913年),作品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和声体系,把我们熟知的那种和声抛弃。
 正像一些表现主义画家描绘事物时常用变形和扭曲描写真实,以表现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的感受一样,勋伯格的作品也表现出这一特质建信优化配置,夸大的绝望情绪和内心的紧张焦虑,充斥了恐惧与死亡,有位评论家在听过《月迷彼埃罗》之后说:“如果这是音乐,求求上帝,别让我下次再听它了。”尽管如此评价,此时他的身边已渐渐聚起了一批追随者,而勋伯格也完成了他从浪漫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转型。

三、勋伯格表现主义体系的建立
 面对公演的失败和人们的不欣赏, 勋伯格意识到了创作道路上的障碍,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新的作曲法体系。1918年,他成立了私人演出协会,没有普通观众也不邀请评论家参加,只是为了在演出实践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完善他的作曲体系。在此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指出了一条恢复宇宙秩序的方法,这也给勋伯格一个新的概念,他也做出了他的“更高更好的秩序”,他彻底放弃了调性和沿用了几个世纪的曲调变化的重复方法,巩固了他的“自由无调性”的创作倾向,旋律不再归属于任何自然音阶。经过了一段时间试验不用调性、不按传统方法构成和弦以后,于1921年前后形成了十二音体系(twelve―notesystem)。这一体系的创作是在其之前的无调原则的逻辑扩展,此时勋伯格的音乐充满了无调性和不协和的因素,尽力做到简单化,其目的在于使音乐摒除主观感觉和唯我论的自我表现,使音乐再现的是音乐的基本要素。这一思想最先反映于1920至1921年间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系列的音乐演讲中,又在作品中得到了实践,如为六件弦乐器和低声部人声写的《小夜曲》《钢琴组曲》等。很快十二音体系就风靡欧美,并被认为是“在音乐美学上最理想、最完善、最先进的思维方式”。十二音体系形式的纯粹和精神表达之间的密切结合成功地为勋伯格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他成为一个纯粹的表现主义作曲家香港奇案实录。《乐队变奏曲》(1927―1928)、《钢琴协奏曲》(1942)、《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在这些后来的作品中十二音体系也更加完善起来,成为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京旺家园。
 勋伯格在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依然把自己放在古典传统的地位上,1931年的一次广播演讲中安岳县邮编,勋伯格提到了他的老师“首先是巴赫和莫扎特,其次是贝多芬、瓦格纳、勃拉姆斯”。说到巴赫时整个十二音体系的音乐革命就可以看得清楚明了。与古典音乐以及浪漫音乐相反,巴赫的赋格曲已隐含了现代十二音体系的乐曲意义,由依次交替出现的音乐主体构成,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都从一个唯一的既是主题又是答题的核心展开。这也是勋伯格在说明自己是古典传统的一个重要例证,十二音的原理至少已存在了五百年。
 勋伯格在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一个终生为了寻找直觉描绘的完美主义者,在1951年7月13日辞世,享年76岁。他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词是“和谐”,这也是所有生物在宇宙中需要达到的平衡状态,一个不寻常的遗言。对于所有喜欢和追求音乐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所有的不谐和都是为了表现和突出谐和,这也是勋伯格思考了一生的问题。
 勋伯格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但是目前音乐学界对于勋伯格的研究还未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此文是用感性思维的方式哲理地分析勋伯格为什么可以引领一个体系完成,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此文引起人们对勋伯格的关注,将他以及他的音乐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挖掘他在音乐史上的更多更重要的贡献。(本文作者徐进)。


「音乐之光」大师课系列之
《西方音乐400年》
已经正式上线
每周二、五 18:00
小程序搜索“音乐之光”
让音乐回归历史
从历史理解音乐
往期课程导赏
余志刚教授答客问:1、余志刚教授答客问 | 本期提问嘉宾:财经记者 燕飞;2、本期提问嘉宾:钟爱古典音乐的大学教师;3、本期提问嘉宾:扎根基础教育的音乐博士;4、本期提问嘉宾:音响发烧友 申乃群;5、收藏了一万张黑胶唱片的造船人;6、当数学题算不出来时,那就听古典乐吧;7、如果古典音乐是一杯陈年佳酿……;8、下午打篮球,晚上听歌剧 | 非典型音乐学男的日常;9、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穿旗袍玩古典
巴洛克时期:1、蒙特威尔第何以重要丨聆听《宁芙女神的悲歌》;2、斯特拉文斯基曾被他的音乐深深震动丨佩尔格来西《圣母悼歌》;3、他的歌剧成就终于被我们认可了丨普罗哈斯卡演唱维瓦尔第《被残酷命运压抑的心灵》;4、第一部歌剧,到底是哪部?5、蒙特威尔第《奥菲欧》极简欣赏指南;6、维瓦尔第《四季》极简欣赏指南;7、《哥德堡变奏曲》极简欣赏指南;8、为何没有许茨,就没有巴赫?9、让国王起舞的人丨作曲家吕利的传奇生涯;10、守门员布冯说:“我常躺在沙发上听着亨德尔这首歌,想着现实真不公平!”11、余志刚丨如何比较巴赫与亨德尔?;12、阉人歌手小史丨从法里内利到最后一位阉人歌手;13、一部作品爱上巴赫的“音乐魔方”;14、巴洛克音乐有一个“摇滚”内核 ——听神秘钢琴家男神的别样定义;15、#古典音乐也疯狂# 在巴洛克时期谈一场与音乐的恋爱!
古典时期:1、从“英雄”视角理解贝多芬九大交响曲;2、傅雷谈贝多芬丨他“每写一个曲子就得重新挣扎一次,斗争一次。”;3、海顿如何帮旗下艺人请探亲假;4、从启蒙大历史角度理解古典主义音乐;5、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欣赏指南;6、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欣赏指南;7、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的形成;8、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极简欣赏指南;9、莫扎特歌剧《唐璜》 欣赏指南;10、他骗了很多姑娘,最终下了地狱;11、莫扎特《魔笛》与共济会;12、为何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会有四首序曲;13、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美学特征丨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14、什么是贝多芬的浪漫主义“阴影”;15、海顿《创世纪》极简指南;16、“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丨为什么贝多芬耳聋后还能指挥乐队?
浪漫时期:1、瓦格纳、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使用指南丨《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导赏;2、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古典与浪漫精神;3、普契尼歌剧情节运转的轴心是什么;4、瓦格纳为何要说“歌剧已误入歧途”;5、舒伯特《魔王》极简欣赏指南;6、威尔第《茶花女》极简欣赏指南;7、《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极简欣赏指南;8、西贝柳斯《芬兰颂》极简导赏;9、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极简导赏;10、肖邦的爱情及其音乐作品;11、我们该如何理解瓦格纳;12、走进威尔第的歌剧世界;13、有生之年要去一次新天鹅堡;
现代时期:1、“自由的人,你将永远歌唱大妮可妮可妮海”丨德彪西《大海》极简欣赏指南;2、德彪西《月光》极简欣赏指南丨《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导赏;3、电影里的瓦格纳;4、《春之祭》创作风格导论;5、埃尔加亲自指挥《威风凛凛进行曲》


《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学习说明
?音乐之光将从7月13日起,每周二、周五18:00更新《西方音乐400年》污水提升泵。课程分为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4次课程(共16次课程),以及附加余志刚教授答疑课程(共16次课程),合计32次课。
笑傲飞鹰?除视频课程外,我们根据视频开发了辅助大家学习的《西方音乐400年》答题计划,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我们的题目基于课程视频本身制作,答题的过程不仅是对课程学习收获的测验,也是课程内在讲解线索的展现。欢迎付费用户添加「音乐之光」客服(微信号:muselit),进入《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微信群,参与课程互动,并获取每期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