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庞晓杰经武堂奉天靖难1-艺社会

庞晓杰经武堂奉天靖难1-艺社会

庞晓杰公元1398年,六月的夏天并没有往常那么热。大明帝国此时的首都或许正下着一阵又一阵的过云雨。
应天府的上空正阴一阵,晴一阵的,而皇宫内的人们脸色却也像那天空一样,阴晴不定。
这舒适的日子里,之所以会人人紧张,不得安宁,全因为一个人正处于重病之中。
这个人是全大明帝国最重要的人,他就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此时已经逐渐走到了自己伟大生命的尽头,这位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登基后经历了三十年的勤劳执政生涯,如今已经是油尽灯枯。
环顾这万里江山,朱元璋建立了一个东起辽吉交界,北至内蒙宁城,东胜,开平等卫所,南至缅甸北部,西到吐蕃和瓜州沙洲的辽阔帝国。
在这片国土里,他恢复了元末以来混乱不堪的秩序,重新让法律,生产成为了主旋律。在这三十年间,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间先后修复。陕西洪渠堰疏浚后,可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宁夏卫所修渠道灌田数万顷。浙江定海(镇海)、鄞县疏浚的东钱湖也能灌田数万顷。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
随着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的不断修复和开发,果园,山林,沼泽,塘堰,耕地的经营日益有成。
朱元璋后期,大明王朝仅仅是税粮总入,便高达三千多万明石。
这是什么概念呢?元朝的年均税粮总入只有一千一百万元石,而在网络上被某些人冠以富庶之称的宋朝,北宋最高时税粮总入不过两千八百万宋石。
而明代一石,比宋代要重1.66倍。
也就意味着,朱元璋在其执政生涯后期,已经成就了一个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税粮收入已经是宋朝巅峰期两倍的富裕王朝。
其余各项折色收入,贯石匹两诸项目,无一不超过宋元时代。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而且是屡有大型军事行动,八次出兵大漠的开国皇帝,这样的治理成就,不可谓不惊人。恐怕也是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中,罕有其匹的,或许只有继承了北周家业的隋文帝杨坚作为开国皇帝的文治成就可以和朱元璋一拼了。

(明代隆万时期作品,出警入跸图局部,展示天子出巡,一派盛世华装气象)
不管洪武大帝取得了何等样惊人的成就,他终究是个肉体凡胎。山呼万岁并不会真正让一个人阳寿无穷。
到了这一年的六月份,他也即将迎来自己生命的尽头。
此时此刻,最让朱元璋放心不下的问题,不是盘踞在呼伦贝尔一带的鞑靼本部和盘踞在松嫩平原的兀良哈三卫。更不是控制西域的察合台汗国后裔别失八里汗国与尚未和明军交手的卫拉特联盟。
内部来看,异姓大臣之中,最有权柄者,首推二人。一者为坐镇云南缅北的沐晟,沐英侄子。虽然手握重兵,对西南有独断之权,甚至于从泰国,到老挝,缅甸云南各土司们的儿子,都要送到沐家府上做质子。
但沐晟不仅忠心耿耿,更是个中庸之才而已,守成尚可,远不及病死的沐英那样才华横溢。
另一个边镇手握重兵和拥有独断乾纲特权的大将,乃是西凉总兵宋晟。坐镇甘肃到新疆哈密一带,也是开国元勋的第二代。手握河西诸州兵马以及关西各路羌胡蒙古小部族的调动权,各卫兵力合计可达十余万步卒,甘凉精骑三万,各卫蒙古羌胡藏民部落游骑两万有余。
可谓是权倾西北,兵雄势大。
但朱元璋对宋晟的信任,绝不在对沐晟的信任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他对这两位手握重兵的异姓边镇统帅对朱明皇室的忠诚毫不怀疑。
剩下的一些元老,如郭英,耿炳文,汤和等,也都不可能具备篡夺朱明皇室的条件。
在精心构筑的权力平衡与机构牵制之下,最值得朱元璋担忧的,反倒是自家人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
早在太子朱标尚在人世,朱元璋还不用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前,他们父子俩已经用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的方式,狠狠把封地在秦地的老二秦王给敲打了一番。甚至于几乎把秦王的身体健康都吓出毛病了。
秦王作为朱元璋第二子,是当时明初九大塞王之一,是颇有实力的一位。秦王本身较有能力,不甘心自己的实力受制于朱元璋定下的塞王兵马卫队人数上限。他在陕西甘肃河套边缘等地区,长期讨伐部分蒙古部族和羌人藏民部落。
借此机会,秦王暗中收集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精锐骑兵,死士,不断壮大自己的王府卫队实力。
这个行为被当地地方官告发,很快捅到了南京应天府。
虽说秦王朱樉和太子朱标一样都是自己的儿子,但朱元璋不仅最为宠爱看重嫡长子朱标,更是觉得自己鼎定乾坤,再造华夏,需要重塑中华秩序,保证权利核心平稳继承,避免出现元代皇室互相残杀导致政治混乱的局面。
那么嫡长子继承制,自然是最为理想的骨干政策。
但是,秦王这样暗中不断收编蒙古,羌人,藏民部落的士兵,扩充自己的实力。难保将来不会跟大哥争夺皇位,这是朱元璋划下的一条死线,即使是亲儿子,也绝不容许轻易踏过。秦王就这样被老爸威胁着要失去一切,又被大哥唱红脸好生宽慰,在南京给折腾的少了半条命,才回到了封地。

(明代展现皇帝出巡威严的出警入跸图局部,这些是旗手卫的骑士们)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真的把老二秦王一撸到底,事实上,在把他恐吓了个够之后,依然继续让他履行了塞王的职责。后来又出兵甘肃青海交界的地方,镇压一些羌人藏民部落的叛乱。
现代的我们通过上帝视角已经知道不久的将来,比秦王更加强大的塞王,也就是燕王朱棣,即将和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发展到不死不休的程度,最终诱发了一场规模浩大,堪称数百年来罕见的大规模正规军会战的内战——靖难大战。
那么,朱元璋既然已经敲打了秦王,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回去继续履行塞王统兵攘夷的职责呢?

(出警入跸图,显贵的12抬大轿子和旗手卫,锦衣卫随从们。)
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朱元璋设置的塞王体系,对于唐宋以降的又一个汉人王朝而言,属于一种复辟,既实权分封制的复辟。
中国作为一个辽阔的大国,大一统王朝或割据王朝,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大国。统治这样一块庞大的疆域,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
除了想着如何把帝国治理好之外,防止皇权落入他人之手也是一大难题。
复杂的边疆形势,远不同于管理心腹之地的省份,边疆汉番杂处,汉胡杂居。民风彪悍不说,帝国中央对这些地区的命令,税赋,物资征收或援助,都要经过遥远的路途。
而外敌的侵扰会更加加剧这些地方的治理难度。
把边疆的权力全权上收至中央是不现实的。
这样会导致边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过于孱弱,反应速度太慢,小祸患很快就会酝酿为大祸患。
于是,边疆的坐镇者,通常会获得内地武勋或文职官员不具备的军政财集中权力。这种职位委任于外人,容易引发大规模异姓叛乱。代表事件——安史之乱,以及五代十国一大堆节度使篡权的情况。
都分封给皇室子弟又会如何呢?实际的封地,实际的兵权,实际的财政落入皇子们手里会怎样呢?
轻则玄武门之变,重则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
哎,实在是两难啊。
在遥远的商周春秋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那时候是标准的封建社会,不是我们的中学课本上马列特色历史观里的那种封建。
商周春秋的封建,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一样的,是封邦建国体系的封建。这与是否存在奴隶体系无关。商周王室天子们没有足够大的统治机构和官僚群体,当时的交通能力,畜力,粮食产量,都不足以维持庞大的政府机构和高效的传令体系。
那么,华夏民族的扩张主要靠什么呢?
主要靠当时社会的最中坚力量去开疆拓土,保卫王室。这个力量就是武勋贵族。
王室把他们分封到周边边境各个区域,给予他们对当地的拥有权,征税权,征兵权和内部事务自主权。
换来对王室的纳税,贡赋和战斗征召服从。
这就是最标准的封建体系,那时的王室远没有后来的郡县制体系下的皇室权力大,但相对而言封建秩序却保持的较为平稳。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征兵征税处理内部事务实权的诸侯们,都成为了商周王室有力的助手,和开疆拓土的功臣。

(威武的东北亚具装重骑兵,东亚的重骑兵与欧洲重骑兵不同,全部是携带弓箭的通用骑兵)
同理,经过秦汉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改革之后,皇室的权威权柄虽然大大超越商周时代,但实权掌握者和皇室之间的封建秩序遵守却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稳定了。
汉代的七王之乱,东汉末年的群雄并起,西晋的八王之乱,南北朝的门阀大户……
摆在中国统治者面前的这道难题是如此的棘手啊,不论将大量的实权分封留给本家子弟,还是留给外姓家族,动荡和内战的阴云总是如影随形。
一直到一个极度混乱,篡位如同家常便饭的五代十国之后,一个名叫赵匡胤的军人世家子弟夺得了大权。他似乎找到了解决办法。
但这个办法在朱元璋看来,仍然有极大的瑕疵,甚至是致命弱点。
于是,一个特色版的明代塞王体系,在朱元璋苦心孤诣精心构筑下完成。他自信这套体系能弥补北宋开创的职业官僚政府大中央集权体系的致命漏洞,同时又不会发生五代十国或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惨祸。
这套体系到底如何设置呢?又为什么无法改变后来大明王朝遭遇靖难大战的结果呢?且听下回分解。

(出警入跸图之京营铁骑,持有长柄三叉戟的冲击型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