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杰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蓬江【视频】“中国熊猫之父”原是潮汕人,这位生物学界泰斗的“宠物”都是珍稀动物!-天下潮商传媒

【视频】“中国熊猫之父”原是潮汕人,这位生物学界泰斗的“宠物”都是珍稀动物寒噤的意思!-天下潮商传媒

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潘文石,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觉得他与一般的科学家不同,因为在他身上能看到更多的传奇色彩:他有着几十年在野外研究熊猫、白头叶猴的生活经历;他的活动领域经常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他是唯一能够登上《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人;他也是带领着一帮热血沸腾的学生研究野生动物、为环境保护摇旗呐喊的北大教授。

潘文石1937年出生于泰国曼谷,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随父母回到广东汕头市,曾就读于汕头市聿怀中学。“8岁时,我就憧憬野外的生活。青少年时代我看的书是《鲁滨逊漂流记》,崇尚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潘文石如是说。
1955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参加中国第一支珠穆朗玛峰探险队,对世界第一高峰进行科学考察,1980年,到四川卧龙参加一个关于熊猫的国际合作项目。从此,他“血液里对野外生活的向往被唤醒了”。
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潘文石教授仍然活跃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的第一线。他曾经在秦岭深处跟踪研究野生大熊猫17年,直接推动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他于花甲之年重新“创业”,一头钻到广西弄官山研究白头叶猴;他亲身实践,破解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难题,留住了北部湾中华白海豚洁净的家。

“科学家的良知不允许我说假话”
一个夕阳西斜的傍晚,记者在大山深处的北京大学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见到了潘文石。和着窗外吱喳的鸟鸣和山谷中潮湿的风,潘文石讲起自己的故事。
“8岁时,我就憧憬野外的生活。青少年时代我看的书是《鲁滨逊漂流记》,崇尚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潘文石说,1955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参加中国第一支珠穆朗玛峰探险队,对世界第一高峰进行科学考察,1980年,到四川卧龙参加一个关于熊猫的国际合作项目。从此,他“血液里对野外生活的向往被唤醒了”。
几经争取,潘文石梦想成真,走进西部群山,在这片有着107道溪流和108道山梁、总面积250平方公里的研究区域里,和研究团队一起,夜以继日地追随野外大熊猫的足迹,从43岁一下子就“追”到了花甲之年。

秦岭的冬季寒气逼人,林业工人都下山过冬。潘文石和学生们住在四面透风的棚子里,钻进鸭绒睡袋,借着蜡烛微弱的光亮,用冻僵的手指记录熊猫通过无线电颈圈发回的数据。15分钟一次,一天记96次,几乎不吃不喝不睡。除了寒冷和疲惫,有时甚至面临生死考验。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区死了8只大熊猫,碰巧60年才开一次花的竹子开花了。于是,“竹子开花导致了大熊猫死亡,要把野生大熊猫都圈养起来保护”的观点甚嚣尘上。
潘文石急了。一封在微弱烛光下、从简陋工棚里写出的信到了国务院:“竹子开花不是大熊猫濒危的原因,是人类的砍伐使熊猫面临绝境……”潘文石提出:“坚决反对饲养野生熊猫,那样做只会破坏野生熊猫的种群结构,而且还可能导致它们不再繁殖”。他以亲自观察到的实证,以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和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剑指一整条建立在砍伐木材基础上的利益链。
有“好心人”劝他,有这些功夫,哪如多写些论文实惠?潘文石说:“情况十万火急。要是秦岭没有了森林,没有了大熊猫,写论文有何用?”
“科学家的良知不允许我说假话!”当听到潘文石再次讲起这段往事时,我依然可以感到他胸中奔腾的热血,周身燃烧的挚爱,以及执着的追求和博大的情怀。
“立即停止采伐,安排职工转产,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潘文石的建议被中央政府采纳。1994年5月,砍伐全线停止;1995年,国家投资5500多万元建立了长青自然保护区,并引入世界银行477万美元贷款,保护了大熊猫在秦岭南坡的最后一片栖息地,大熊猫们迎来了生的希望。最新统计显示,秦岭地区野外生存大熊猫345只,比10年前增加两成,种群密度为全国最大。
“与大熊猫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从1980年进入四川卧龙开始研究大熊猫起,潘文石与大熊猫在荒原野地生活了十多年,这期间倾注了他最美好的年华和最浓郁的情感。

▲1990年3月,在秦岭廖家沟,野生熊猫跟着潘文石爬上树。向定乾摄
1982年3月20日,潘文石在卧龙山区追踪大熊猫时不慎从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紧急中,他抱住了从岩缝中横生出来的杜鹃树。树枝折断后,他重重地摔在一块石头上。
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猛烈的撞击撕裂了潘文石的肛门。由于无法进食,他每天只能靠一勺蜜和一个鸡蛋在山上维持生命。在他几乎就要绝望放弃时,给父母写了封信:“为什么要选这么艰难的路呢?我是不是也到海外去?”


很快,他收到了父母的加急电报:“很多人到海外是为了镀金,既然是镀的,就不是真金。望你更坚强些,渡过眼前的难关,你会变成一块真金!”

父母给予潘文石巨大的力量。一个月后,曹小小被病痛折磨消瘦的他爬上了海拔2900多米的高山,去为大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


30多年后,当潘文石再次提起那次经历,依然心绪难平。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我回答,因为在野外工作,与我所研究的动物在一起是我的梦想。”

多年的坚持,让潘文石在大熊猫的保护研究生涯中,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
20岁就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他,是第一个被《国家地理》杂志以人物专访形式采访的中国科学家,还是第一位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格蒂野生动物保护奖的中国专家——他用这笔奖金设立了一个大熊猫保护专项基金。

“保护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
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物种,栖息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里,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1996年,年近60岁的潘文石带着研究生来到崇左,开始对白头叶猴的研究和保护,在这荒山野岭一干就是20年。

▲在崇左研究基地,潘文石和他的“访客”白头叶猴。赵 一摄
在一群白头叶猴聚居的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弄官山下,潘文石找到了三间废弃房子。他在破屋里住下来,做饭的灶台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床就是在稻草上铺了一张草席。在屋子外墙上,他用焦炭写下八个大字:“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潘文石请了当地一位农民做助手。一天纽波利顿獒犬,潘文石把从北京带来的点心送给他,让他带回家给孩子们吃。第二天,潘文石问:“孩子们喜欢点心么齐鲁弈友?”他不好意思“呵呵”地笑了:“实在太饿了,点心被我在路上就吃了。”
一个成年人竟然抵挡不住一包点心的诱惑?直到走进这位农民家,潘文石才明白背后的原因。一盆稀粥都市枭雄,就是这一家八口一天的口粮,而村里的其他家庭也过着同样的生活。
村民艰难的生活震撼着潘文石情动三国,同时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保护自然,最终保护的是什么呢?

潘文石意识到,要保护白头叶猴,首先要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他将自己获得的10万元环保奖金拿出来给村民修建沼气池。钱不够,他又四处求援,先后筹集到了约1370万元为弄官山区的村民修建沼气池、小学、乡村医院、饮水工程和公路……
他还四处奔走,呼吁当地政府积极为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用种植甘蔗取代原先的水稻、杂粮以增加收入。弄官山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400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0多元。

“山歌从来由心唱,不添油来不添醋。山上叶猴来伴舞,田间老牛把声和……”自发的山歌在这片深山中传唱开来,潘文石的“所思”也成了当地百姓的“所想”。一个早晨,3个农民把一只从偷猎者铁夹子上解救的白头叶猴送上门来接龙牌,没要一分钱。
1997年初,按照潘文石的建议,县里关闭了一座采石场八神智能天下,次年又关闭了另一座,那里成为白头叶猴一个7口之家的领地。
经过20多年努力,崇左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当地的白头叶猴总量已从1996年的96只,增加到了如今的800多只。

在潘文石眼里,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先从伦理开始,要想真正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让最贫困的那部分人生活下去,让他们的子子孙孙持续生存。
为什么保护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潘文石给出的答案是,研究白头叶猴,一百年后甚至两百年后都不晚,但如果现在不保护好环境,也许在极短的时间里猴子的栖息地被毁坏了于承恩,人类的生存也会更艰难。“所以说,人是最重要的!”他说。
只要相处得宜,大自然就会如母亲般庇佑人类和动物
潘文石是一个“纯野生”的科学家,深爱着野生动物和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坚定地认为,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只要相处得宜,大自然母亲会同时庇佑她的人类孩子和动物孩子,母亲对这些孩子,同样公平。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宰镇,他了解到,有“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它们所在的广西钦州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区正处在大工业、大港口、大养殖、大旅游的建设热浪中,按照2004年的规划曾挚,三娘湾地区被定为工业开发区。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潘文石乘船出海观察白海豚活动情况。陆波岸摄
于是,潘文石的研究计划又增加了一项——“现代化工业化浪潮下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之路”。他们在钦州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位于钦州最南端的三娘湾成为潘文石的“第二个家”x先生密室。
十几年来,潘文石带领课题组收集到超过18万张照片、上千段视频以及数千个GPS定位点,逐步弄清了北部湾白海豚的活动范围、种群数量、季节性迁移和发情、交配、产仔、觅食等情况。

潘文石不断奔走呼吁,提出“有能够激发人们智慧和灵感的中华白海豚,自由地巡游在蔚蓝的海面上,北部湾才能成为一个安全的海湾法定符合说。”
令人欣慰的是,钦州市采纳了潘文石的建议,对工业布局进行了科学调整,且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丰收。10年间,钦州GDP从不足300亿元跻身“千亿元俱乐部”,那片海一如往昔洁净,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水质极其敏感的中华白海豚从2004年的98头,增加到如今的210头左右……

“钦州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不矛盾,可以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共赢关系。如今,蓝色海湾成了钦州的城市底色,‘大工业和白海豚同在’成了钦州的生态品牌。”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深有体会地说。
众多年轻人加入到野生动物的调查保护中
这些年,潘文石几乎把全家人都带进了“野生状态”。小女儿潘岳是父亲心头的“小妹”,从小就是爸爸的“粉丝”。她最喜欢听爸爸讲从金钱豹利爪下逃生的故事,最爱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爸爸早点回来!”那时候,每当潘文石收拾行囊,潘岳总是这样黏着爸爸。但几次以后,也就不讲了,因为没什么用。尽管如此,能盼到久未谋面的爸爸一颗糖果,还是孩子们的小心思。但9岁那年,潘岳迫不及待打开从野外回来的爸爸的行装汉阴吧,没想到里面没有糖,只有用于分析实验的熊猫粪便。
对家人的深爱蓬江,潘文石讷于言。可是一次次在野外历尽艰辛,向女儿倾诉的信末,总要加上一句:“不要告诉妈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担心”。
2008年,潘岳来到父亲在弄官山的基地。她震惊地看到月亮的女儿,爸爸笨拙地拉了电线,请当地农民挖了深坑,甚至把帐篷支在了山洞里,准备长期作战。后来,潘岳决定放弃在都市的工作,加入父亲的团队。
众多的年轻人受到潘文石感召,加入到野生动物的调查保护队伍里来。潘文石说:“他们是我科学研究的延续,也是我生命的延续”。

▲潘文石领着学生们在研究基地的墙上 画满了他们曾经研究过的世界濒危动物的
“科学之路没有尽头,我愿在荒野终老”
潘文石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布克”,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主人公名字,它由一条家狗历经磨难成为荒野里狼群的首领。他认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布克”一样,洋溢着对野性的虔诚向往,他不愿做那种只待在书斋里的学者。在野外工作的潘文石脸上总带着微笑,常常让人忘记这位科学家已是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热爱生命,这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潘文石说,“一个人如果连生命都不热爱,他怎么会热爱百姓、热爱社会、热爱未来。科学之路没有尽头,我愿在荒野终老……”


▲潘文石教授的野外工作记录片《荒野的呼唤》
三十几年来,潘文石在崇山峻岭和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研究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探索土地、人口和野生动物的复杂关系。如今已年过80的他依然坚守荒野,在大自然中继续寻找生态文明的最真答案。潘文石教授以荒野为家,实践着他作为一名生物学家的理想与信仰,并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投身到野生动物的调查与保护之中。
来源:人民网、央视网、潮商、腾讯视频、百度等
-The End -?
热文回眸:(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荐读】“天下潮商”创始人陈少斌分别与李嘉诚李泽楷见面交谈
·【荐读】潮商大咖云集金色大厅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荐读】两位潮人当选财政部部长、人社部部长
·【荐读】李嘉诚2018汕大演讲:建立自我 追求无我,由李泽楷接棒汕大名誉主席(附往年演讲内容)
·【荐读】你在我眼里的样子——首发“压箱底”李嘉诚周凯旋汕大浪漫照
·【荐读】2018年第一季度潮商上市公司百强榜
·【荐读】“天下潮商”与李嘉诚十年交往故事
·【荐读】“天下潮商”与马化腾十年交往故事
·【荐读】“天下潮商”与陈有庆陈有汉十年交往故事
·【荐读】“天下潮商”与谢国民十年交往故事
·【荐读】“天下潮商”与饶宗颐十年交往故事
·【精彩对话】林少华:君子立潮头 风正竞上游
·【精彩对话】张章笋:战略布局主题地产 蓄势前行


天下潮商传媒集团精准聚焦于全球崛起的潮商群体,整合全球潮商高端优质资源,以推动全球潮商商业力量成长为使命,以传播交流投资合作为龙头,以全球潮商大数据库为核心,致力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和全球潮商高端交流投资合作平台。
联系:13829563637 邮箱:txcs88@126.com